








林口林業局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,地理坐標為東緯129°40′—130°34′北緯45°51′44″—45°59′30″。局址為林口縣古城鎮,施業區跨林口、海林、勃利三縣市,同依蘭縣毗鄰,總面積27、4萬公頃,地勢較為平緩,為完達山支脈的佛爺嶺西南坡及大小鍋盔山山脈所構成,平均坡度在12°—18°之間,最大坡度40°,最高峰位于西部的大鍋盔山,海拔1183米,最低處在烏斯渾河下游,海拔150米,全區海拔高度在400--600米之間。林口林業局中溫帶大陸性氣候,年平均溫度為2.5℃,最地溫度-39℃。年降水量為580mm左右,多集中在7、8、9三個月,無霜期為110天,結凍期為10月下旬至立春4月上旬,結凍深度為2米。
林口林業局擁有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,施業區內有林地面積20萬公頃,林木茂密,郁郁蔥蔥,被上級領導機關譽為“綠色銀行”,森林覆被率76.4%,活立木總蓄積814萬立方米。巍巍鍋盔山巒中生長著紅林,水曲柳,胡桃秋等珍貴樹種。這里野生動、植物種類繁多,棲息著馬鹿、狍子、黑熊、黃鼬、花尾榛雞、野兔獾、野雉、林蛙、冷水魚等珍禽異獸百種之多,刺五加、五味子、三顆針、杜鵑、黃芪、龍膽、平貝、桔桿、沙參、蒼術、赤芍山、木耳、蘑菇、山梨、山丁子、蕨芽、薇芽、刺嫩芽、山葡萄、山里紅、狗奶子、狗棗子等野生經濟植物資源極為豐富。水產主要由鯰魚河、龍爪河、清山河匯成烏斯渾河、流程104公里,匯入牡丹江,水系資源極為豐富。礦藏資源主要有陶樂土、花崗巖、大理石等,已探明石材占地面積53.6公頃,可產石材56000立方米。全局現有耕地20余萬畝,宜牧草場50000多畝,每年產糧豆23500噸,以草食為主的牛、羊存欄數分別達到3000頭,11000只,豬存欄17000頭,禽存欄80000只,食用菌年生產1100萬袋,產黑木耳440噸。
林口林業局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,蓮花湖水力發電站就坐落在施業區內。大鍋盔山、望江臺、八女投江紀念碑、鷹嘴峰、狐仙洞、蓮花盆和望天嶺等旅游景點秀麗迷人,成為中外旅客度假觀光的首選勝地。
林口縣面積7180.9平方公里,人口42.3萬人,設有9鎮3鄉??h政府所在地的林口縣城坐落在“牡雞‘鐵路的交匯處,四周群山環抱,城北烏斯渾河穿城而過,緩緩東流,綠水青山,掩映多姿,是全縣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。林口縣交通便利,通訊發達,林口境內牡佳、牡雞兩條鐵路與鶴大、方虎兩條公路線縱橫交錯,是連結牡丹江、佳木斯、雞西三個中心城市的交通樞紐。
林口歷史悠久,資源豐富,境內山多林密,江河縱橫,風光秀麗。農林牧副漁各業俱興,成為國內外客商競相投資的好地方。 林口縣林口一帶,清代屬三姓副都統轄區。清末民初,因此地處于森林茂密的老爺嶺與張 廣才嶺相接的峽口,故有“森林之口”之稱,并形成林子口小屯(即中亮子)。
1936年偽滿修筑圖佳線鐵路于此設火車站,取名“林口站”,始有“林口”之稱。修建林密線鐵路后,林口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。1939年6月1日,偽滿決定以勃利縣、密山縣和穆棱縣各一部分區域設置林口縣,偽縣公署駐林口街,隸屬東安省。1943年10月,改隸東滿總省,1945年5月再改隸東滿省。
1945年“九三”抗日戰爭勝利后,劃歸合江省管轄。1946年4月,劃歸綏寧省管轄。同年5月,綏寧省決定,將林口縣與牡丹江市五河林區合并設置五林縣,5月17日啟用五林縣印,縣政府駐五河林(今五林鎮),隸屬綏寧省。同年10月,改屬牡丹江專區。1947年2月,又從五林縣劃出分設林口縣,隸屬合江省,同年10月劃歸牡丹江省管轄。1948年7月,劃回合江省。1949年1月,撤銷刁翎縣(原由依蘭縣析置),并入林口縣。同年5月,撤銷合江省,劃歸松江省管轄。1954年8月,松、黑兩省合并為黑龍江省,改歸黑龍江省直轄。1956年3月,將原海林縣的五林、朱家溝、二道河、柳河4個區的全部和柴河區的大部劃給林口縣,同時將林口縣劃歸新設立的牡丹江專區管轄。1957年1月,將麻山、西大坡兩個鄉劃歸雞西市。1962年10月,將柴河、二道河子、三道河子3個公社劃歸新恢復的海林縣管轄。1983年9月,撤銷牡丹江地區,改由牡丹江市領導。1992年,林口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??h境北抵依蘭、勃利二縣,東鄰雞西市和雞東縣,南與牡丹江市和穆棱縣接壤,西與海林市和方正縣毗連。全縣總面積7173平方公里。全縣共轄16個鄉、鎮。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42.3萬人,其中非農業人口12.6萬人;滿、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2.4萬人,分別占總人口的29.8%和5.7%??h政府駐地林口鎮。